来源公众号:骨科在线orthonline
论文链接:DOI:10.1002/jbmr.391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最常见的脆性骨折。OVCFs的高危人群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其中在50岁以上人群中,OVCFs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10%、24%[1]。随着年龄增加,OVCFs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长,且不同国家、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亚洲是椎体骨折的重灾区之一[2,3]。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平均寿命的延长,OVCFs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OVCFs起病隐匿,患者就诊延迟,长期饱受并发症、慢性背痛困扰,生活质量显著受影响[4,5],再发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死亡率显著增加[4,6-8]。尽早识别OVCFs患者,对该病进行规范治疗与管理,有助于减低再骨折风险[8,9],避免严重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缺乏一个快速筛查OVCFs患者的工具来转诊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庆-大坪医院)骨科刘鹏教授团队,基于3000余例OVCFs的诊疗经验,将OVCFs的疼痛特征归纳为“动态性背痛、疼痛规避姿势”,据此构建了一项体格检查实验——翻身-起卧实验(Back Pain-Inducing Test,BPIT),见图1:患者在诊断床上完成3个动作,即从坐位到平卧位为卧床动作,从平卧位翻身到左或右侧卧再回到平卧位为翻身动作,最后从平卧位到坐位为坐起动作。若患者进行卧床、翻身、坐起动作过程中任一动作诱发背痛或原有背痛加剧,则为实验阳性,若患者完成上述动作背痛无变化则实验阴性。

刘鹏团队根据诊断准确性报告标准(standards for reporting diagnostic accuracy,STARD),开展了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实验过程中对BPIT结果进行阴性、阳性判定(定性评价),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完成各动作的疼痛程度(定量评价);最后进行MRI检查明确诊断。
观察了510例患者(患者招募及研究程序见图2),分析显示BPIT诊断OVCF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9.1%(95%CI:97.5%~99.8%)、67.9%(95%CI:60.4%~74.5%)、86.6%(95%CI:82.9%~89.6%)、97.4%(95%CI:92.6%~99.3%)、89.0%。BPIT的卧床、翻身、坐起动作NRS评分分割点分别为3、0、2,其诊断OVCF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分别为0.898(0.868~0.922)、0.884(0.854~0.911)、0.910(0.882~0.933)(图3)。结果提示BPIT诊断OVCFs具有高敏感度、高预测值。BPIT阴性基本排除OVCFs,不必进行MRI检查,BPIT阳性则需要进行MRI检查,避免漏诊,说明BPIT是高效筛查OVCFs的新体征。近期,该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JBMR)(IF=5.71)上。


刘鹏教授指出,目前OVCFs未诊断、未治疗问题仍广泛存在[10-12]。髋部或腕部骨折因明确的外伤后疼痛、功能障碍得以及时诊治,而OVCFs多呈自发性,没有明确诱因而发病,其被忽视的可能性远大于髋部和腕部骨折。仅有1/3的OVCFs患者到医院寻求诊治,高达40%的患者被漏诊[4,13]。这项研究验证了BPIT对OVCFs的诊断价值,BPIT能帮助全科医生快速分层筛选OVCFs患者,也能帮助非脊柱专科医生第一时间甄别出需要转诊的患者。BPIT有望改善OVCFs患者漏诊率高的现状。对医学生、全科医生、非脊柱专科医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骨科中心研究生金怀剑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刘鹏教授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