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4808239/5.html?t=168119707742516
戴上炫酷的黑色眼镜,患者骨骼、血管、神经等虚拟影像立刻出现在医生视野中。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主任刘鹏正在带领团队进行微创手术。几年前,刘鹏所在团队进行医工交叉研究,自主研发出MR(混合现实)+DAA(微创直接前路)髋关节置换新技术,为多位髋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患者顺利实施了手术。
从医27年来,从莘莘学子到医学专家,刘鹏始终乐于成为患者人生路上最暖最亮的那道光。

那个爱打篮球的少年回来了
“刘主任,我妈妈上周六在全家人的陪伴中安详地离开了……从我妈妈第一次找您看病、入院,到现在已经14年了。在此期间,我们无数次得到您的医治和帮助,我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成为好朋友。我们全家人永远感谢您!”
看着患者家属发来的信息,刘鹏的眼眶湿润了。
十几年前,信息中提到的老人已经84岁高龄。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因摔倒多次骨折。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刘鹏指导医疗团队为她进行了保守治疗。老人常常挂刘鹏的门诊号,渐渐地,刘鹏和老人一家人成了好友。
老人的女儿说:“刘主任对问题的解答总是极其耐心、细致,后续治疗非常严谨。除了出门诊时给我母亲看好病、做好检查外,生活中也经常惦记着我们。”每到元宵节,老人的女儿都会给刘鹏送来汤圆馅;端午节时,他们还会将亲手编好的艾草香囊送到科室。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朴素的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
前不久,老人安详离世,享年99岁。刘鹏收到消息,既为老人的离去感到难过,也为自己和患者及家属的这份情谊而感动、欣慰。
刘鹏和患者的故事还有很多。来自贵州的少年小陈因在寝室不慎滑倒,后仰着地,当即出现颈部剧烈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肢体感觉丧失以及四肢活动障碍。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其为寰枢关节脱位伴不全瘫痪,小陈未来可能只能躺在床上。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小陈的父母手足无措。
小陈的父母经多方咨询找到刘鹏,在上颈椎领域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刘鹏深知小陈病情的严重性,立即和同事为小陈安排相关检查,尽早实施手术解除脊髓压迫,给小陈脊髓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
术后第2天,小陈已经可以下床走路了。1年以后,刘鹏见到来医院复查的小陈时,小陈已经完全康复,又可以像以前那样打篮球、跑步了。小陈的父母激动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敢于挑战高难度手术,拯救了我们全家,还有孩子的未来!”
绘制人类椎间盘单细胞图谱
刘鹏一直注重探索和尝试骨科智能化诊疗手段,为患者解除病痛。2022年,59岁的患者徐女士因四肢麻木、行走不稳,来到医院骨科。经检查,徐女士被确诊为C4-5及C5-6椎间盘巨大突出导致颈脊髓严重受压,同时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
因突出物巨大,担心经椎间隙减压不够彻底,刘鹏决定为患者行C5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但是,以往采用的植骨材料钛网、同种异体骨环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假体沉降、椎间高度丧失等问题。充分征求患者意见后,刘鹏带领骨科中心手术团队经过讨论,决定为患者选用国内原创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人工椎体替代原有植骨材料。
术前,刘鹏及团队依据患者影像学资料,按照1:1的比例,经过3D打印,制造出一个长度2厘米、直径1.4厘米的立体精确全颈椎假体。在麻醉医生的配合下,刘鹏团队在显微镜辅助下实施手术,成功完成椎体植入手术。术后次日,患者即可下地,症状完全消失。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引起颈肩痛与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全球的科学家一直在深入研究椎间盘生理学和病理学机制,寻求重建椎间盘稳态的创新治疗方法。然而,椎间盘细胞的高度异质性以及微环境的高度复杂性,为椎间盘退变生理病理机制的探索带来了重大挑战。
以往研究发现,人类椎间盘具有细胞多样性,且与多种生理病理事件密切相关。例如,椎间盘干细胞可能在椎间盘发育、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很长时间以来,研究者仍难以精确解析人类椎间盘内各细胞亚群的分子特征、起源及其调控机制。
2021年,刘鹏课题组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兵课题组,在Bone Research杂志上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他们系统绘制了人类椎间盘的单细胞图谱,让业界对椎间盘细胞异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外,刘鹏及团队还根据细胞外基质稳态的特征差异,对软骨细胞亚群进行了重新分类。在此基础上,他们结合体外功能实验,发现了一群定位于髓核内部的髓核祖细胞,并揭示该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三系分化能力。
这项工作是国际上首次针对人类椎间盘细胞异质性的系统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人类椎间盘发育及退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讲台不仅在教室,还在手术室和病床前
在学生眼里,刘鹏的讲台不仅在教室里,还在手术室和病床前。他是个谨慎又大胆的人,几年前,学生朱军希望能“实操”一次上颈椎畸形手术。刘鹏说:“你做吧,相信自己的能力,有我呢!”这句话成了朱军的“强心针”。
上颈椎畸形手术风险很大,医生需要在小拇指那么大的骨头上打螺钉。骨头的内侧是神经,外侧是血管,术中如果伤到血管和神经,患者将有可能瘫痪或死亡。这个手术要求医生不仅要心细如发,还要有极强的专业能力。
现在已成长为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的朱军,仍旧觉得老师是自己的坚强后盾:“有他托底,我就可以放手去完成手术。”在刘鹏的支持下,朱军完成了一例又一例高难度手术。
除了在实战中支持学生,刘鹏在理论教育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在课堂上,他会拿出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展现学习成果。他让学生站上讲台,自己坐在台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刘鹏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学生的内驱力。
刘鹏是陆军军医大学的教学明星,他多次说:“我们是教学医院,当医生不仅仅要看病,还要承担起为国育人、为军育才的重任。”几十年来,他一直认真细致备课,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在释疑解惑的同时,他还教育引导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不要忘了自己承载的期盼。